液态金属及其手机、智能穿戴等消费电子上的应用

 

液态金属又称非晶合金、金属玻璃,是一种常温下可呈液态具有非晶态原子结构的金属合金。其形成机理,是金属从液态快速冷却时,其原子结构来不及结晶,而在室温或低温保留液态原子无序排列的凝聚状态。

图 传统金属与液态金属的原子结构对比

  1. 液态金属的性能优势

    液态金属的原子不再成长成有序、周期性和规则排列,而是处于一种无序排列状态,内部的原子结构极其致密,不会有薄弱环节,兼有一般金属和玻璃优异的力学、物理和化学性能。

    强度/比强度高

    液态金属的强度不仅远优于一般的轻合金(如:铝、镁、锌合金),也比不锈钢,钛合金好;抗弯强度是不锈钢的3倍,抗拉强度是不锈钢的2倍;推荐安全使用抗弯强度1500Mpa,抗拉强度1200MPa。

     

    图 液态金属与不锈钢、钛合金等拉伸强度对比,来源逸昊金属

     

    液态合金强度较高,密度又比铜、不锈钢、锌等金属的低一些,因此在同样强度要求下,非晶合金的厚度可以减薄很多,所以非晶合金部件通常比其他合金部件的重量轻30%-50%。

     

    图 液态金属与不锈钢、钛合金等拉伸强度对比,来源逸昊金属

    硬度高,耐磨性好

    液态金属的硬度很高,成型后不需要做任何表面强化处理,表面硬度可以达到维氏硬度480-520HV(相当于洛氏硬度约50HRC),达到了钢材热处理硬化后的标准,可以直接用于许多硬度要求高的地方。

     

    图 液态金属与不锈钢、钛合金等维氏硬度对比,来源逸昊金属

     

    高弹性极限

    不锈钢的弹性形变εel为0.2%,而液态金属为2%,相当于不锈钢的10倍。弹性应变能力,最好的弹簧钢为2.2MJ/㎡,液态金属为19MJ/㎡。

    耐腐蚀性

    液态金属在盐酸和硫酸溶液中耐腐蚀性能优于316不锈钢。

    良好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

    液态金属具有优良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,满足复杂结构零件制造要求。产品通过模具型腔一次成型,产品缩水率低,产品公差通过模具精度来保证;压力铸造,保证产品的致密性和优越性能;产品成型后,不需要热处理来保证性能;

    良好的表面光洁度

    液态金属能够完全复制模具的表面光洁度和纹理,粗糙度可以做到0.05Ra μm以下。

    无磁性

    液态金属合金属于无磁性材料,不能加磁,与其他磁性物体接触也不会保留任何磁性。

     

    综上所述,液态合金力学性能优异,具有高强度、高硬度、高弹性、高精度、耐腐蚀、无磁性等优异特性,同时可以通过注塑、压铸等工艺加工,在工艺上接近"净成形",省却大量后加工,且可实现多种表面效果和颜色,在消费电子、体育器材、医疗器械、汽车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
  2. 液态金属在手机、智能穿戴等产品上的应用

    液态金属在手机领域的应用,最早被大众熟知的应该是2008年应用于苹果iPhone的SIM卡针,除此之外,液态金属在手机中框、摄像头支架、折叠屏铰链等上也都有应用。而在传统穿戴/智能穿戴领域,液态金属可用于传统手表/智能手表壳体、VR转轴、耳机壳体等产品。

     

    下面,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:

    1. 折叠屏手机铰链

    液态金属具有高强度、良好成型性和高尺寸精度的特性,能够达到铰链结构件对于厚度、强度和精度的要求,同时液态金属卓越的弹性变形能力,使产品的疲劳性能远远好于其他材料,因此更适合用来制造折叠屏手机铰链,在华为Mate 系列、vivo X Fold+、荣耀Magic V等折叠屏铰链等到量产应用。

     

    图 vivo X Fold+上的锆基液态金属应用

    1. 手表/耳机壳体

    液态金属具有低熔点、超强塑形能力、高屈服强度、高硬度、优异的强度重量比、超高的弹性极限、抗腐蚀、高耐磨和独特的声学特性等特性,已经在欧米茄、沛纳海等知名腕表品牌,以及sony等知名耳机品牌上应用。随着智能手表的兴起,液态金属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,也可用作智能手表/TWS耳机的壳体材料。

     

    图 沛纳海上应用的BMG-TECH材质就是液态金属

     

    图 欧米茄最早在2009年于海马Planet Ocean系列上发表Liquidmetal™技术,将液态金属作为陶瓷表圈上的镶嵌刻度材料

    图 索尼IER-Z1R 入耳式耳机外壳采用液态金属锆合金打造,坚固、耐用且质感轻盈

     

    图 TRN TA1 运动耳机腔体采用液态金属打造,表面运用精细喷砂、高光钻切、PVD等多重工艺,整体简洁硬朗

     

    图 液态金属在耳机外壳、手机中框、手表壳体、VR转轴等上的应用


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
作者 li, hailan